為什麼我們一直依賴歐洲原鴿
作者/黃尚文 摘自 台灣桑傑士培育繁殖鴿舍
與興翔銘鴿繁殖場配合期,肆炯兄它種鴿飼養管理及培育幼鴿之方法可說是一流的,每當一批年輕鴿移到我鴿園時,在骨骼上經手感時原鴿直子與直孫有差別,直孫比較軟弱,尤其肆炯兄早期往中國大陸發展時,自己沒親自監督,疏於管理下降得更快,那時我意識到這裡頭的原因,又在鴿訊上最留意世界級名鴿培養者如何管理作育,他們可將成名時的總鴿出售只留幾羽幼鴿,沒多時日那批仔鴿的下代又變成閃耀之星,反觀台灣早期的鴿界前輩已將元老級的種鴿引進此地,可是每年還是從歐洲進口那麼多種鴿,先買先贏就這樣一直循環,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台灣鴿界的空間被網、電線、田野的農藥壓縮,種鴿無法接觸大自然,以致於骨骼一直退化。
須知遺傳是隨其狀況隨時在變,並不是一成不變,因管理上無法進化一直朝退化方向,所以只有靠從國外進口,國外管理上也有等級之分,同種鴿系在不同管理培養也產生很大差別,台灣鴿界比賽制度可說是特幼鴿比賽,比賽期間依人類而言可說是國中生般的年齡,所以常聽到一些鴿友談到某某人的入賞鴿手感、體態很差,為什麼會這樣?就是當鴿體尚未發育完全時,就被時下一般的管理思維,控制飲食操訓無節制所造成,而這種入賞鴿要休息一段時日在蛻變後才會變得完美,所以說與歐洲飼養管理差異很大,並不是國外比較會育種,而是我們飼養管理的缺失,一直往退化管理,所以不得不依賴國外鴿種。